稅制改革上海再破利益格局
時間:2019-09-05 16:05 編輯:長沙代理記賬
據經濟之聲《天下財經》報道,稅制改革,上海做了先鋒。營業稅改增值稅,試水半年多,闖關成功。企業稅負減輕了,稅收結構也更加合理了。
上海似乎創造了奇跡,但年初開始試點時,上海人心里并沒有底,顯得異常低調。即使大功告成的今天,談起稅改的成效,依然謹慎。
一家日資文化企業上海分公司財務人員:具體稅負上有多少減少,還不知道。
上海市政府副秘書長、上海市財政局局長蔣卓慶:企業生產有個周期,數據也有個周期,長期下來是什么情況,這也有一個過程。
這種心態情有可原。稅收,由農耕社會的“田租”演變而來,始終是國家正常運轉的支撐。稅就是錢,稅制改革就是調整錢的分配,也就是中央、地方、企業、百姓各方利益的分配。中國的改革步入“深水區”,稅制改革是重要一關。
目前,營業稅和增值稅是我國最重要的兩個流轉稅稅種,幾乎涉及中國所有行業,“營改增”影響之大可想而知。以前交營業稅,意味著企業只要有經營就得交稅;而改交增值稅,是有了效益才交,這樣企業交得稅就少了,等于是地方政府給企業讓利、促企業發展。這當然是大好事,但地方政府的財政收入就要縮水。圍繞錢的利益格局由此發生了傾斜,地方政府能夠承受嗎?
對此,上海雖有準備,但究竟會影響多大,也是心中無數。直到上半年結束一看賬本,數字果然不小。
上海市國家稅務局、地方稅務局局長顧炬:今年上半年本市試點企業和原增值稅一般納稅人整體減輕稅收負擔約44.5億元,中央和地方兩級財政相應減少稅收收入、增加財政支出。
新的數據更是驚人:截至8月份,上海試點共減輕相關企業稅負170多億元,小型微型企業的稅負降幅達四成。這同時也意味著上海財政收入的縮水。為什么上海要如此改革、自斷財路?
上海物流企業家協會會長陳永軍舉例說,一些制造企業稅負太重,如果營業稅再不改成增值稅,它們就會離開上海,下游的物流企業也會跟著走。
陳永軍:一些制造業企業抵扣了17個點的稅率。原因是希望它們不要離開上海,沒了它們,哪有物流業呢?不改革對上海整個物流業不好。
營業稅改增值稅,是上海發展的需要,也是形勢所迫。上海正在將經濟重心向現代服務業轉移,稅制改革是上海必須要走的第一步,關系重大。營改增試點剛過一個月,中央領導就曾專門到上海調研指導。上海市委書記俞正聲也曾在公開場合大聲疾呼:“天要下雨了,趕緊拿傘!”一種緊迫感溢于言表。
曾參與設計上海“營改增”試點方案的中央財經大學稅務學院副院長劉桓,描述得更為具體:上海要建設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四大中心,稅制改革事關這個大局:劉桓:這些中心的建成需要政策配套,比如要建成物流中心,物流企業的抵扣稅款就要完整。如果我們稅制不改的話,很難通過(稅收)體制外去解決。
18年前的分稅制改革,奠定了今天中央和地方財政收入的基本格局,即中央得大頭,地方得小頭,這是當年舉全國財力發展經濟的現實選擇。而當前的現實需求是,中央需要讓利給地方。一能為地方經濟轉型提供財力支撐,二能消除地方政府過度依賴土地財政帶來的種種惡果,三可以減少重復征稅,讓企業減負前行。
營業稅改增值稅,正是要達到這些目的。而一個現實的難關是,這樣一改,地方政府的財政收入明顯會減少。
中央財經大學稅務學院副院長劉桓:增值稅是中央和地方分成的,中央得到75%,地方得到25%,而營業稅,比如交通運輸、物流等行業的營業稅百分之百是地方的,這兩個行業轉成增值稅以后,如果體制不變,地方這部分稅收的75%會流失,地方利益就會損失。
如何平衡改革和利益的關系?上海大膽向中央請了一道“特赦令”——上海的交通運輸業、現代服務業兩大試點領域,營業稅改增值稅之后,原來交給中央的,試點期間仍留在上海。
中央同意了,問題似乎可以迎刃而解,但現實難題依然存在。
改用增值稅,企業在購買設備等過程中已經交的稅就可以抵消扣除,這意味著,即便不用上交中央,上海的財政所得不光眼睜睜會減少,還得額外掏錢補貼一些試點企業。比如物流企業,由于可抵扣的項目少,改交增值稅后,稅負沒降反而增了。
上海物流企業家協會會長陳永軍為此很撓頭:陳永軍:交通企業可抵扣的項目主要是購置運輸車輛和燃油,企業要想真正抵扣并非容易。比如,上海德方物流一月份實際稅負上升了3.4個百分點。